首页 > 鸿港故事

鸿港故事

不做规划——没人能为梦想买单

文/张丽峰

我们教育孩子谓之:“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岂不知诸多家长则往往临渴而掘井,高三才开始萌发筹划未来之意识,待某些机会随时间流逝不复之时,则往往代以焦虑纠结之情绪,谓之亲情使然,岂不知” 亡羊补牢,为时已晚“,早学习,早准备,意指规划,孩子人生之事,选择大于努力,宜未雨绸缪,方可梦想照进现实!

— —鸿港寄语

从事升学规划十余年了,感触良多,每年都希望自己的工作有所变化、有所进步,让学生更加受益。尽心竭力之余,更希望存留每一年度所想所感的只言片语,算作宝贵的回忆,并能激励后来的学子!

大学不是终点,仅仅是你准备走向优秀的起点。

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

先谈谈过往几届的孩子,每年报考月来临之前,都会陆续收到往届学生的信息,多是在我们帮助下抓住人生机会的孩子,今年也不例外。有个北大的学生申请到了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生,这也让我们为之振奋,高兴之余,回想这个学生的过往,多数人都以为北大的学生肯定优秀,事实上北大学生却也并非一帆风顺,我不禁想起一句话正是这个学生的写照:你如何对待人生每一次选择?你又该如何抓住人生每一次机会?回想他当年报考的细节,当时北京还是只有一个一志愿的模式,一志愿报错则全盘皆输,估分报考的情况下,我们分析了当时的成绩最后只敢报北航,提前批则去尝试北大,这是唯一能够争取北大录取的机会,但北大只有日语专业在提前批次,思考之后,则如是填报,之后顺利录取,看似皆大欢喜,却也让一个喜好工科的优秀学生的命运瞬间扭转,而后学生努力学习,第二年顺利转专业至工程力学,重读一年大一,日语与工程力学在我们心中相距千里,实现这样的反转定不乏艰辛努力,在此我并不想说他的志愿决策有多英明,而是面对你的录取专业不理想的时候、或者说成绩尴尬,无法选择理想专业的时候,面对转专业政策严格的时候,你是否有一颗强大的内心敢去挑战,去改变自己的命运,是自暴自弃还是发奋图强呢?而这些都要根据孩子的客观情况去做合理的决策,早做规划,付诸努力,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其实离我们很近!而在18岁成人之际,去做理性的决定与思考,家长的角色最为重要,如何去引导孩子,不仅仅引导学习,更要引导他的心态,如何面对每一次挑战,如何反转每一次的不如意,这将会成为孩子未来最大的财富。7月份这个学生的母亲作为家长代表被邀请在北大的毕业典礼发言,感恩学校的培养之余,孩子的自我成长则更令其安慰!

除了往届高分考生的例子,还有不少其他分数段的孩子,这其中有两个学生让我印象深刻:一位是考取北化工的内蒙籍考生,在京求学,非常努力的孩子。今年传来法国公办博士生留学的喜讯;一位是低分考取华农的女孩,在自己的努力下获得了剑桥交流的机会;一本边缘考入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的女孩,也成功申请进入了曼彻斯特大学的研究生;说这样的例子其实更是希望每一位高考后即将步入大学的学生:不管你发挥如何,都要满腹自信、积极努力的对待你未来的大学生活,大学不是终点,而仅仅是一个开端,你是否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答案从此开始,只要努力,不断的努力,不断的寻求目标,抓住机会,你就一定能取得理想成绩。这样的例子,往往是曾经和升学咨询老师深入沟通过的孩子占多数。所以作为家长,需要给孩子们不断灌输理性的思维,鼓励他们去进步!过往的案例很多,在此就不一一陈述了。

高考之前,我们该做的不是纠结,而是规划。

每年都会收到很多类似的问题:张老师,某某专业好不好,就业怎么样?作为家长,问这样的问题无可厚非,但如果我反过来问大家,又该如何作答?这个问题是不是少了主语?专业的选择固然重要,因为多数孩子至少要学习四年,但专业的好坏往往是由“怎样的学生在怎样的平台上去学习”来决定的,如果不考虑这些因素我们的答案可能就是千篇一律的财经、计算机类,但随便到一个大学去学习财经真的好吗?答案当然是不好。仅仅靠高考出分后的志愿填报,就要最终达到“读一个适合自己就业又不错的专业”的目标,对于很多人来说是绝对不行的,我们常常说分数是报考的决定性因素,分数不理想就肯定达不成自己的专业目标,所以除了努力提分外,一定要知道提前把握哪些机会,这里就要提到参加自主招生及港澳台报考这些事了,尤其是自主招生,现在已经成为多数人通往梦想院校的唯一途径了,往届很多考生因此受益,下文就谈谈刚刚过去的2018届的考生。河北邯郸管同学,获得北京化工大学40分加分

这个学生的家长从孩子高二开始找我做的自招评估,而后报了一对一服务,两年沟通中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家长鼓励孩子的同时尤为理性,正视孩子的成绩不及格问题,正视孩子的强科弱科变化,其实刚刚看到学生成绩单多门不及格时,我也和家长嘱咐:考生目前成绩自主招生的通过率会大打折扣。然而家长始终坚持要给孩子机会,勇敢尝试,利用假期让孩子接触计算机编程及设计等,希望在计算机方面有所认知,积极参与相关的活动,最后通过我们的努力学生通过了三所大学的海选,结合成绩状态,最后选择了北化工的计算机专业,学生最终拿到40分加分,成绩进入北京化工大学,如果没用加分,对于一个不到600分的河北考生,来北京上211大学着实不易。从这个学生的历程里我看到的更多的是家长教会孩子理性,而且要不断的鼓励,正是这种教育让孩子在自招面试中表现突出,获得加分。

北京学生,拿到了同济大学50分的加分

考生高考639分,这个裸分只能上北科大,有了加分,直逼同济大学,这个学生事实上没有什么太有价值的奖项,但是写过一篇交通方面的论文,在与学生沟通过程中,从论文的详实度、实践过程等方面我都感觉非常满意,这篇论文并非找机构随意发表的假大空类文章,因此决定以此为着眼点帮他尝试自主招生。目前在自主招生申请中奖项的确很重要,但找到学生的特点同样可以获得一些机会,最终学生幸运的通过了同济大学的考试,拿到50分加分。从这里我们应该能够感受到自主招生要的就是有特点的孩子,所以申请材料中如何突出学生的特点对于拿加分也极为重要。当然,这个学生也属于极为幸运的一类学生,但如果没有家长当初的坚持,没有多给孩子尝试,恐怕录取结果也会大相径庭。回过头来思考一下,如果能早做准备,高一高二阶段家长就多注意收集相关信息,参加竞赛,那学生拿到加分则会更有保障,而不仅仅是一个“幸运儿”了。 其实在我接触的很多家长中,北京、天津的家长意识相对好一些,更加愿意去给孩子尝试,但是像山东、河南等地区的家长聊起自主招生,总有很多人觉得离自己的孩子很遥远,或者直接说懒得去关注,岂不知在激烈的高考角逐中我们给孩子丧失了多好的就读名校的机会!我在2018届下学期给山东家长做咨询时就遇到不少这样的事情:一位是潍坊一中的考生,还有一位是寿光现代中学的考生,两个学生的成绩都非常优秀,在山东省前2000名,但当我接触他们的时候,我有两个感受:一是对前期家长对自主招生知之甚少特别惋惜,失去了做前期准备的时机,二是当我建议他们参加港校报考多个机会的时候,一位家长积极的为孩子报考,另一位却仍然不为所动。很多时候面对这些案例,我们更多的只能是惋惜,希望后期的家长能够吸取经验教训,今年香港理工大学在山东的录取相较去年就低了很多,我的一个学生在发挥失常、大陆选校尴尬的情况下顺利被港理工心仪的专业录取,想一想,这又是一种怎么样的感受呢?我希望家长们能从高一开始就着手准备,这样才能真正的去把握机会,同时及时扭转孩子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规划是应该伴随孩子终生的,作为高中阶段的孩子,我们想做的是规划你的人生,而不仅仅是用足你的分数,或者被高三的分数所限制,我们后续关注的是规划带给你的幸福,而不仅仅是你的学历!